情系 灾区 灾区 加油 让我们带着这感恩之心,为灾区加油
专家视点 News
News 专家视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近日出席2023第一财经零碳峰会。在《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绿色转型四大特征》的主题演讲中,黄震深刻解析了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特征和路径。  “我国88%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化石能源利用过程,碳中和的关键是能源绿色转型。面向碳中和的能源绿色转型,绝不仅仅是能源问题,也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的问题。要循序渐进,先立后破,要以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主导,科技作为战略驱动,市场作为重要支撑,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的决策。”黄震表示。黄震总结了能源绿色转型的四大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具有变革性和颠覆性的能源转型。  2020年,我国化石能源占到整个能源结构的85%,非化石能源只占15%。到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化石能源占比会从现在的85%下降到15%以下,而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包括核电会增长到85%以上,这是非常颠覆性的变化。现在的能源体系基于对化石能源的利用,包括整个电力系统是以火电为主体的,能源绿色转型是要构建一个新能源为主体的全新能源体系。  黄震认为,当今能源绿色转型的核心是从现在的基于地下自然禀赋的能源开发利用,走向基于技术创新的新能源开发利用。  第二个特征,是政策与法律法规主导的能源转型。  人类历史上的若干次能源转型,从薪柴为主到煤炭为主、油气为主的能源时代,都是由伟大的科技发明主导的。当今空前的能源转型,引领...
发布时间: 2023 - 08 - 14
浏览次数:13
创新点1.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对能源工业的影响,阐述了利用国际市场油气资源的不确定性、国内能源需求刚性增长以及煤炭兜底和绿色低碳开发等特征,并进一步强调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未来煤炭工业的新业态,减损开采、绿色低碳利用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2.分析了达峰前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及煤炭能源地位的变化特点和煤炭作为战略矿产资源的主要用途,提出了煤炭开始由“主体能源”的兜底保障地位向“支撑性能源”保障地位转变路径。3.总结分析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特征、能源安全发展战略及煤炭开发减损技术等特点,提出了CO2地质封存和煤炭与新能源互补发展等煤炭绿色低碳创新开发技术。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双碳”目标下煤炭能源地位变化与绿色低碳开发作者:王双明1,2,3,申艳军1,2,3,宋世杰1,2,3,刘 浪2,4,顾霖骏2,3,魏江波2,3单位:1.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重点实验室;2. 西安科技大学 煤炭绿色开采地质研究院;3. 西安科技大学 地质与环境学院;4. 西安科技大学 能源学院研究背景 RESEARCH  BACKGROUND 严格控制CO2排放量以最大限度降低温室气体输出,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性选择。我国也于2020 年提出了“力争于 2030 年前 CO2 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
发布时间: 2023 - 08 - 02
浏览次数:15
双碳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首先,袁亮院士从全球能源领域碳排放、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特征与清洁能源发展、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取得阶段成效等方面介绍了双碳发展现状,总结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六大挑战。挑战一:经济高质量增长要求与减排难度之间矛盾突显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20年下降18%;2030年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9%,60%以上能源消费、70%以上碳排放来自工业生产领域,高耗能产业占比高。挑战二:碳排放总量大与实现碳中和时间短矛盾突显2022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CO,排放量约为121亿吨。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仅有30年时间,欧盟将用71年,美国用43年,日本用37年,所用时间分别是中国的2.4倍,1.4倍和1.2倍。挑战三:全国一盘棋与区域多样性之间矛盾突显能源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特征明显,中东部是主要能源消费区,西部地区是主要能源基地主要能源消费区绿色低碳转型结构性压力小,主要能源基地改变资源依赖的增长方式任重道远。挑战四:能源利用效率低与低碳技术突破难矛盾突显2022年,我国万元GDP能耗比去年下降0.1%,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节能降耗减排稳步推进,但支撑低碳低能耗的技术未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挑战五:“双碳”目标高要求与现代化治理能力不足矛盾突显双碳”“1+N”政策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但体制机制、地方政策配...
发布时间: 2023 - 07 - 11
浏览次数:18
中央企业新能源论坛暨2023年中央企业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推广日于4月19日在北京召开。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冯树臣出席并演讲。冯树臣指出,当今世界能源安全问题频发,气候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前沿科学技术屡屡突破,全球清洁能源新业态加速重构。2022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达到了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0%。同时全球能源结构仍然严重依赖化石燃料,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和资源禀赋,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能源发展道路。他认为,一方面要认清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现实现状,全力发挥煤炭兜底保护作用,必须坚持先立后破,科学有序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这一大篇章。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国能源资源丰富优势,开展煤炭与煤电联营、煤电与可再生能源联营,规模化、快速化、效益化、科学化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冯树臣表示,国家能源集团作为我国能源骨干央企,具有煤矿、电力、铁路、港口、航运、化工全产业链一体化运营的优势,一直以来,积极落实国家双碳战略部署,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形成了煤炭绿色开发、煤电清洁高效,运输物流协同一体,现代煤化工高端多元低碳化,新能源创新规模化发展等独特优势。目前集团的煤炭年产能达到6.5亿吨,电力装机2.9亿千瓦,年均投产新能源规模超过千万千瓦,风电装机规模保持世界领先,清洁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了9000万千瓦。“作...
发布时间: 2023 - 04 - 25
浏览次数:30
让生态修复延续煤矿开采区的富饶——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彭苏萍黄河滩区湿地 胡友文 摄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  黄河流域是我国主要的产煤区域,我国9大重要煤炭基地均集聚于黄河流域,煤炭产量约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70%。如何科学制定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修复解决方案,系统保护和修复黄河流域煤矿区的生态环境,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带着这个问题,《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彭苏萍。煤炭开采干扰环境 造成多种环境损伤《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开展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修复的背景是什么,目前面临哪些问题?彭苏萍: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即黄河流经所滋养和直接影响地理生态学区域的保护。从地貌上看,主要包括高原丘陵区、黄土沟壑区、风积沙区和冲积平原区。其中,黄土沟壑区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85%,分布在陕北、晋北、晋中、晋东、黄陇等地区;风积沙区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9.3%,集中在神东、宁东等地区;冲积平原区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
发布时间: 2023 - 04 - 03
浏览次数:14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世荣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莫非  “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最核心的是要实现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世荣接受中能传媒记者专访,就如何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畅谈了他的思考。  2022年,全国煤炭产量完成45.6亿吨,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某种能源品种消费比例占到50%以上,它就是一种战略性能源,其安全供给非常重要。”葛世荣说。  葛世荣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颇具深意。“我理解的新型能源体系中的要素排序,应该是安全、高效、清洁、低碳。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首先要考虑能源安全。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基于我国多煤少油缺气的资源禀赋,构建以煤基能源为保障的低碳能源生产体系。”  在我国,目前每10度电有6度来自煤炭发电,如何降低燃煤发电产生的污染,始终是行业焦点。“现在一些燃煤发电厂的污染物排放指标比天然气发电厂还低,说明清洁发电技术已经成熟。但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点,在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葛世荣说。  “降碳的途径之一,是降低发电煤耗,发电用的煤少,排放自然会降低。比如,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煤基纳米碳氢燃料火力发电’技术,可降低发电标准煤耗50克/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0克/...
发布时间: 2023 - 03 - 23
浏览次数:23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兖矿能源董事长  李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等工作要求,在两会代表委员中引起广泛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兖矿能源董事长李伟接受了本刊连线采访。“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企业将继续发挥基础保障作用,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李伟代表表示。为此,李伟代表在两会期间就如何发挥煤炭企业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保障作用提交了议案。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需要传统能源继续发力李伟代表指出,当前,全球新一轮能源革命方兴未艾,我国正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我国能源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将是碳中和战略的关键。而可再生能源缺点是间歇式、不稳定,如何安全稳定输送、存储可再生能源是碳中和转型关键。“我国太阳能年发电时间在1100~2000小时之间,超过2000小时的区域不多,风能是2000小时左右;太阳能大约在1/7~1/5的时间段比火电便宜,而在其他时间段,储电成本会远远高于火电。风能的情况类似。目前,风电和太阳能上网率仅为13%”。李伟代表表示,受储能技术发展滞后、上网技术瓶颈待突破等诸多因素影响,新型能源体系正处于新旧能源有序交替过程中,新能源成为安全可靠稳定的支撑能源尚需时日,需要传统能源继续发力,与可再生能源结合,在...
发布时间: 2023 - 03 - 10
浏览次数:10
“2022年,沿黄河9省煤炭产量35.9亿吨,矿井涌水量约为65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一期设计调水量80亿立方米。”这些矿井水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处置与资源化利用,不仅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威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还会引发矿井透水事故,带来严重的生产安全风险。全国政协委员 武强“加强矿井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综合利用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极为重要。”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武强提出提案,表达了加强黄河流域矿井水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紧迫性。武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强矿井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综合利用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极为重要。”黄河流域煤炭储量大,开发强度高,矿井排水量也大据了解,矿井水是在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流向井筒和工作面的水,这些水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及老窑积水等。在采矿过程中,矿井水与相关地层岩石和矿物接触发生了水岩相互作用,诱发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化反应,因而,水中一般会存在一定的污染物。在黄河流域,煤炭储量大,开发强度高,矿井排水量也大。如果井下矿井水未能及时排放,极容易引发矿井突透水事故。据武强介绍,矿井突透水事故是煤矿安全生产当中,一次性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第二大杀手。作为我国矿山水防治与资源化利用和矿山环境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武强曾作为国务院特别重大透水事故调查...
发布时间: 2023 - 03 - 10
浏览次数: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切实感受到国家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高度重视。    一、充分发挥煤炭在能源中的基础和兜底保障作用    煤炭资源贡献了新中国成立以来70%以上的一次能源;过去十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6%的经济增长。尽管煤炭消费占比下降了12.5个百分点,但仍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56%,其主体地位不言而喻。煤炭行业和涉煤产业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能源革命战略部署,正确认识能源革命不是革煤炭的命,而是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也要革命,在煤炭生产到利用的全链条进行自我革命,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平。    十年来,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供应体系,燃煤发电机组大气污染物的超低排放标准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21年底,全国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有160台在运行,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平均供电标准煤耗约280克/千瓦时,引领世界燃煤发电技术发展方向。    十年来,我国煤炭清洁高效转化产业规模全球最大、技术水平整体国际领先。建成了世界首套60万吨/年煤制烯烃工业化生产装置,世界首套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商业装置,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示范工程,实现了安全、稳定、长期满负荷运...
发布时间: 2022 - 11 - 03
浏览次数:14
“双碳”目标下,我国煤化工产业面临巨大挑战。介绍了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及其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概况,阐述了煤化工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发展方向,提出低阶煤分质利用的科学理念,并介绍了该集团在低阶煤分质清洁高效利用领域的实践探索;立足集团煤化工板块最核心的低阶煤清洁高效利用领域,阐释了相关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认为首先要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成熟技术的转化应用,大力推动榆林地区煤炭转化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其次要全力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努力打造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样板工程;第三要开展粉煤热解与电站锅炉耦合工业化示范,推动低阶煤燃烧前先提油气的高效利用方式;第四要加强与新能源耦合发展,构建完整的低阶煤分质清洁高效转化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体系;第五要推动建设国家级富油低阶煤分质清洁高效转化基地。作者简介尚建选(1965-),男,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三秦学者”,中国科技部、石化联合会、煤炭协会专家库专家。现任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副总经理,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主任,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化工及新材料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石化联合会煤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受聘煤液化及煤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及怀柔国家能源实验室山西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太原理...
发布时间: 2022 - 09 - 24
浏览次数:45
刘中民身上从不缺少光环——27岁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大连化物所”)甲醇制烯烃研究组副组长,31岁成为研究组组长,34岁成为研究室主任,5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研生涯硕果累累,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攻坚。回望过去,现任大连化物所所长的刘中民称,科研让自己兴奋。2010年8月8日,世界首套DMTO工业示范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并稳定运转。次年一月,正式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这是刘中民担任组长完成的一个重要突破,带领团队躬身数载,刘中民至今记得成功投产那一刻,“所有人都沸腾了,大家激动地流下眼泪,这代表着数十年的研究成果正式投入使用,我们做研究的就是为了最后能够应用。”  走出实验室,走向工业化  刘中民读书时正赶上“科学的春天”。彼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传遍街头巷尾,其中陈景润钻研科学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人,也让科研开始在刘中民心中萌芽,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攀登科学高峰。  1979年,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氛围下,刘中民考进郑州大学化学系,四年后进入大连化物所读研。  “迷迷糊糊”,刘中民这样描述学习进阶之路。尽管尚不知自己所学有何用,却也开始慢慢接触煤制烯烃的研究。  彼时,全球刚经历两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飙升13倍,最高至39美元/桶,不少国家开始思考石油用尽后的对策,并启动了以煤经甲醇制烯烃为主的科技攻关计划。也是这个时候,刘中民所在的大连...
发布时间: 2022 - 09 - 22
浏览次数:11
小编的话:  2019中国农村清洁取暖高峰论坛暨清洁取暖县长论坛于3月22日在河北廊坊召开。论坛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紧扣《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展开,与会人员围绕农村清洁取暖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新能源体系建设、清洁取暖政策规划等议题进行了交流。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张绍强理事长应邀在论坛发表了演讲,着重阐述了我国当前民用散煤利用现状、存在问题、新技术推广应用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障碍,并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在相关政策方面给予支持。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报告全文,供各位学习。了解更多信息欢迎点击上方关注微信号“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民用煤清洁利用的障碍与机制张绍强  2018—2019年采暖季总算“平静”的过去了,可能大家对上一采暖季“跑步取暖”的极端场面还历历在目。这个秋冬季的“雾霾”天数明显减少、PM2.5“爆表率”大幅降低,中东部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令人欣喜。这一方面印证了减少散煤无节制消费和改变不清洁的燃烧方式确实对防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一味抱怨煤炭这个“背锅侠”确实也很冤枉,煤炭只要清洁化利用,控制住污染不是很困难的问题。  根据统计资料和行业掌握的情况分析,2018年我国煤炭的消费总量比最严厉的“一刀切去煤化”的上年同期...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5
浏览次数:282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6号
邮编:100013
煤炭深加工现代煤化工
兰炭科技信息中心
关键词:兰炭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煤化工 煤炭综合利用 煤炭转化
Copyright ©2018 - 2023  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兰炭分会  北京泛地能源咨询中心
电话:010-64284069
网站广告联系QQ号:540425407
网站投稿邮箱:5404254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