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 News 更多
2023-12-27
点击次数: 37
"第六届中国制氢与氢能源产业大会”&“储能技术装备发展与应用交流会”暨“绿电、绿氢、绿氨、绿醇技术装备及在石油化工、煤化工和交通领域应用展示对接会”将于4月10-1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大会各项工作筹备中......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推进能源革命的有关部署,推动制氢与氢能产业技术进步及绿电、绿氢、绿氨、绿醇在煤化工、石油化工等重工业及交通领域的减碳、降碳应用,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现,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在连续五年召开“中国制氢与氢能产业大会的基... [查看详情]
2023-12-16
点击次数: 30
2024煤矿与煤化工环保产业大会暨第三届鄂尔多斯煤矿与煤化工环保技术装备展示对接会招展招商工作进行中......01大会基本说明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煤矿和煤炭加工转化企业“三废”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等单位定于2024年7月25-27日在鄂尔多斯市联合召开“2024煤矿与煤化工环保产业大会”暨“第三届鄂尔多斯环保技术装备展示对接会”(以下简称“大会”)。为作好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现面向各地园区基地管委会... [查看详情]
2023-12-13
点击次数: 25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有关部署,2023年12月7日上午“2023煤炭深加工(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江西省宜春市召开。大会由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主办,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煤转化分会、兰炭分会、煤化工环保专业委员会、北京泛地能源咨询中心承办。100多家从事煤炭深加工、石化、新能源、煤基炭材料、设计院工程公司、氢能、环保企事业单位齐聚江西宜春,围绕“双碳”背景下煤炭深加工、现代煤化工、煤基新材料产业政策与行业发展趋势,从技术路径、产业路径、模... [查看详情]
2023-08-02
点击次数: 67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推进我国的煤炭清洁生产和清洁高效利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我国煤矿、煤化工及相关产业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联合鄂尔多斯市环保投资有限公司、北京泛地能源咨询中心等单位于7月27~29日在鄂尔多斯市举办了2023煤矿与煤化工环保产业大会暨第二届鄂尔多斯环保技术装备展示对接会。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理事长张绍强主持开幕式时介绍到,本次大会以“绿色、创新、协同、发展,推进黄河流域... [查看详情]
供需专区
需求专区
更多>>
  • 产品
  • 购方名称
  • 数量 吨/年
  • 单价 元/吨
  • 日期
  • 电话
  • 登录查看电话
    • 兰炭焦面
    • 榆林市煤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


    • 8000

    • 450

    • 2022/2/18

    • 15929128199
    • 兰炭焦面
    • 内蒙古运昇镁业科技有限公司


    • 680

    • 2021/11/20

    • 0471-3435166
    • 兰炭小料
    • 神木德远云商科技有限公司



    • 10000

    • 745

    • 2021/10/8

    • 400-8730009
    • 兰炭小料
    • 榆林市煤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


    • 12000

    • 680

    • 2021/9/19

    • 15929128199
    • 兰炭中料
    • 榆林市煤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


    • 15000

    • 730

    • 2020/9/6

    • 15929128199
    • 兰炭焦面
    • 神木德远云商科技有限公司



    • 12000

    • 540

    • 2021/10/25

    • 400-8730009
    • 兰炭小料
    • 内蒙古运昇镁业科技有限公司


    • 750

    • 2021/10/18

    • 0471-3435166
    • 兰炭中料
    • 内蒙古运昇镁业科技有限公司


    • 780

    • 2018/10/18

    • 0471-3435166
    • 兰炭中料
    • 神木德远云商科技有限公司


    • 21000

    • 750

    • 2018/10/18

    • 400-8730009
    • 兰炭大料
    • 神木德远云商科技有限公司


    • 12000

    • 850

    • 2018/9/26

    • 400-8730009
    • 兰炭大料
    • 榆林市煤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

    • 12000

    • 760

    • 2018/9/26

    • 15929128199
供应专区
更多>>
  • 产品
  • 供方名称
  • 数量 吨/年
  • 单位 元/吨
  • 日期
  • 电话
  • 登录查看电话
    • 兰炭
    • 公司名称

    • 数量 吨/年

    • 单价 元/吨

    • 日期

    • 010-64285340
    • 定制兰炭
    • -

    • 定制(0-8mm)

    • 根据指标要求定价

    • 2023/8/22

    • 0477-3856111
    • 焦面(天焦新一代喷吹专用兰炭)
    • 内蒙古正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粒度:0-8mm、哈氏可磨性:≥55;固定碳≥79%、灰分≤10%;硫<0.5%、挥发分≤10%;


    • 760

    • 2023/08/22

    • 0477-3856111
    • 中料18-30毫米
    • -

    • 1400-1450热量6100

    • 1550-1700

    • 2022/4/25

    • 18691235218
    • 小料8-18毫米
    • -

    • 1400-1450热量-6000

    • 1550-1700

    • 2022/4/25

    • 大料30-120毫米
    • -

    • 热量6200

    • 1550-1700

    • 2022/04/25

    • 18691235218
    • 焦面
    • 顺泽煤业

    • 双10

    • 1050

    • 2022/4/23

    • 13324611677,15891283631
    • 焦面
    • 顺泽煤业

    • 双8

    • 1050

    • 2022/4/23

    • 13324611677,15891283631
    • 焦面
    • 顺泽煤业

    • 双12

    • 875

    • 2022/4/23

    • 13324611677
    • 大料
    • 顺泽煤业

    • 30-70mm双8

    • 1470

    • 2022/4/23

    • 15891283631
    • 中料
    • 顺泽煤业

    • 18-35mm双8

    • 1470

    • 2022/4/23

    • 15891283631
    • 小料
    • 顺泽煤业

    • 8-18mm双8

    • 1450

    • 2022/4/23

    • 15891283631
专家观点 / experts point of view
  • 作者简介



    谢克昌院士:新型能源体系发展背景下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的挑战及途径

    谢克昌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我国煤化工科技领域开拓者之一。现任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太原理工大学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煤化工战略首席科学家、太原理工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双聘教授等。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一项,作为第三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省部级一等奖多项。培养博士生70余名。曾连续两次首席科学家领衔能源领域“973”项目、主持完成中国工程院“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等重大咨询项目。
    研究背景

     RESEARCH  BACKGROUND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着能源转型与变革。2022年,全球能源消费量创新高,一次能源消费206亿t标准煤,同比增长2.2%,基本回归到疫情前平均增长水平。虽然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增长迅速,但化石能源仍占据全球消费量约81.8%,短期内化石能源将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有相当比例。IEA、EIA、OPEC和BP公司等发布的能源展望报告预测,2040年化石能源在能源需求中占比73%~78%。
      国际形势的动荡不安与国内能源结构的高碳比例要求加快推进构建适应新时代背景的能源体系。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化石能源占比居高不下。202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 54.1亿t标煤,化石能源占比约82.6%,其中煤炭占 56.2%,同比提高0.2%,非化石能源消费量仅占17.4%。我国长期面临着油气对外依存度高、进口风险较大的能源安全问题,虽然新能源发展较快,但新能源与低碳技术达到体量尚需时日,短期内我国能源系统转型仍需保持对煤炭资源的高需求量。
      在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的压力下,推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与转化对于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探讨了新型能源体系的内涵及发展,进一步对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进行阐述与分析,并针对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煤炭产业发展路径展开思考与讨论。
    摘要
     ABSTRACT
    当今世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气候环境问题凸显,能源转型变革加快。在此背景下,构建更加适应形势变化的能源体系对提高我国能源供应系统的可持续性及安全稳定性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化石能源仍占据主体地位。油气资源存在能源安全问题及新能源技术水平有待提升,中国短期内对煤炭能源仍将保持较高依赖性。因此,推进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对于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首先对新型能源体系的具体内涵与构建方向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中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阐述,以期为煤炭的清洁高效转化技术的进步及煤化工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
    新时代要求赋予新型能源体系更多的内涵。因此从战略上看,未来能源体系应具备“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多元协同、智能普惠”多个特征,这也对煤炭产业的清洁高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已取得显著进步,但多个关键技术仍亟待突破。结合煤炭产业转型发展与“双碳”目标关系的系统性认识,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需求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其关键在于加强该领域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研究和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的创新开发。


    01

    新型能源体系发展与内涵

    1.1 国际新形势下中国能源现状与挑战

    2022年,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爆发引发全球能源市场剧烈动荡,国际石油价格历史性地第3次站上每桶超100美元的价格水平。为摆脱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依赖,欧洲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能源政策。俄乌战争前,欧盟30%的石油、45%的天然气和46%的煤炭来自俄罗斯。欧盟对俄罗斯实施石油禁运后,欧盟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和石油产品总量大幅下降。欧盟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3月,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和石油产品总量减少了90%。

    ......

      1.2 中国能源体系发展历程
    2012年12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并在2017年10月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进行了强调,并提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中国工程院《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项目自2013年启动,从世界能源形势变化、第3次工业革命影响、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多角度研究了能源生产端和消费端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能源革命的三阶段论,以着力突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重点的能源技术革命方向和“树立环境优先、节约为主能源发展理念”等七大战略举措。
        ......
      1.3 新型能源体系内涵
    新型能源体系是现代能源体系的发展与扩充,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建立新型能源体系的基本路径与前提。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的双重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要求下,新时代赋予了“新型能源体系研究”新的内涵:多元、协同、智能、普惠。

        ......

    谢克昌院士:新型能源体系发展背景下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的挑战及途径

    1  新型能源体系内涵

    02

    中国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

         2.1 中国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成就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已经取得长足进步。首先,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规模发展迅速,示范和生产基地基本形成,总体规模在全球前列,以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宁夏宁东、新疆准东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为代表,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基地园区初具规模。

    ......

         2.2 “十四五”期间产业升级示范
    “十四五”发展目标对煤炭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产业规模上,要求“十四五”期间煤制油产能达到3000万t/a、煤制气达到150亿m3/a、煤制乙二醇达到1000万t/a、煤制芳烃达到100万t/a、煤制烯烃达到2000万t/a。从节能减排来看,需要将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降低10%、能效水平提高5%、CO2排放强度降低5%。产业融合上,实现与石油化工、聚脂产业、PVC产业融合,以及低阶煤分质利用多联产。科技创新方面,需要开发先进大型煤气化技术,短流程技术,产品高值化、高端化、差异化生产技术以及节能、节水、环保技术。除此之外,绿色发展方面,需要突破高盐废水、CO2减排利用技术标准规范、制定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的主副产品、综合能耗、水耗、安全生产规范等标准制修订。

    ......

         2.3 问题与挑战
    我国积极开展产业升级示范,尽管煤化工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煤化工发展的战略定位不清晰。对于煤炭的绿色发展路径认识不足和对缺乏认知而出现“去煤化”与“闻化色变”。在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势下,明确科学发展绿色现代煤化工的战略地位,切实将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是当务之急。

    (2)外部环境制约产业发展。石油价格与供应、产品产能与市场、资源配置与税收、信贷融资与回报、环境容量与用水、温室气体与减排等都是影响中国煤化工发展的外部因素。
    ......
    2.4 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的创新与突破
    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的创新与突破关键在于技术的革新,表现在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以及颠覆性技术等方面。

    煤化工的共性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理论基础、转化过程以及废物处理3个维度(图2)。催化剂技术开发基础理论与共性问题以及复杂反应体系的传质行为、催化作用机理和反应动力学问题是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理论基础。而转化过程的清洁高效水平提高关键在于基于系统能效、运行安全、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工艺设计技术和高效分离加工等先进的节能提效技术,加强能耗及污染排放管控。末端废物处理阶段,废水近零排放技术等技术有助于实现煤炭产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提高物质利用率。

    谢克昌院士:新型能源体系发展背景下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的挑战及途径

     2  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共性关键技术

    ......

    03

    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中国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发展路径

       3.1 双碳目标下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与“双碳”目标的系统分析
    现代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问题分析与战略制定,首先要系统认识双碳战略目标。碳排放的主要直接原因是能源活动,而能源活动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现实中能源与碳排放的关系是能源与其他主要维度关系综合作用的结果。

    然而,能源的低碳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非短期内实现。其过程的长度和程度取决于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对以化石能源特别是以煤炭为主体能源的发展中大国,碳排放权既是能源安全权、又是经济发展权。不科学的能源转型,将对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

        3.2 新型能源体系下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未来挑战

    能源战略(2035)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需要经历4个阶段的能源体系变革(图6):①2021—2030是能源领域变革期。在该时期,我国能源活动相关的CO2排放达峰,一次能源消费达峰,非化石能源迅速发展,承担能源需求增量主体,占比达到25%。②2031—2035是能源体系的养成期,碳排放稳中趋降,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能源相关CO2排放降低至100亿t以内,一次能源消费缓慢降至约57亿t标煤,其中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8%左右。③2036—2050的能源革命定型期,我国成为能源强国,建成现代能源体系,一次能源消费缓慢降至约50亿t,GDP增长与能源需求增量脱钩;④2051—2060年能源深度脱钩期,实现碳中和。

    谢克昌院士:新型能源体系发展背景下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的挑战及途径

    6  中国能源革命战略发展阶段

    ......

        3.3 煤炭资源绿色高效转化——煤基新材料发展路径

    煤炭含碳量高,在自然界中储量丰富,以煤炭为原料制备煤基材料是一种绿色经济的煤炭资源转化与利用途径。煤基新材料是指煤炭通过液化、焦化及中低温热解等热转化途径,进一步加工制备的含碳新材料,包括煤基合成新材料和煤基炭材料两大类,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生态环保等国民经济领域。

    对于煤基合成新材料,需要依托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煤制甲醇、煤制合成氨/尿素等现有煤化工及焦化产业基础,补齐烯烃原料生产短板,向工程塑料、尼龙材料、可降解塑料、聚碳酸酯、聚氨酯等延伸,拓展行业发展空间。

    ......

        3.4 煤炭产业智慧发展——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结合

    除了化学化工问题以外,煤反应过程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大型数据库建立和标准制定等可以提高煤炭产业链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从而实现建立更加智能、高效的煤化工产业链。

    04

    结  语

    新时代赋予新型能源体系的内涵是“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多元协同、智能普惠”。科学认识能源转型,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多元发展能源供给,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框架下进行能源转型和结构优化,双碳目标必须要以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为前提,坚持共区三原则,确保合理发展权。

    需要注意的是,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能源转型也不是线性发展的,决定能源转型的成败是公众对经济性、便利性和安全性的综合考虑,而这也正是所谓“既要稳定供应,还要环境友好和价格低廉”的“能源不可能三角形”的关键所在,如何使这一不可能三角变为可能三角是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的终极目标。

    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体能源。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和消费主体,需要保持更为稳健的转型步伐,防范不切实际的能源转型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的伤害。对于煤炭能源而言,以清洁高效转化与利用技术替代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煤炭能源可作为功能更加稳定的清洁能源。新型能源体系的内涵为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与路径,未来应以创新引导持续推进煤炭的高效转化与利用,突破煤化工产业中的关键技术与问题,为能源体系转型提供安全保障。


    来源:(中国煤炭协会公众号)

    谢克昌.新型能源体系发展背景下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的挑战及途径[J/OL].煤炭学报,1-13[2024-01-09]https://doi.org/10.13225/j.cnki.jccs.ZZ23.1712.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近日出席2023第一财经零碳峰会。在《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绿色转型四大特征》的主题演讲中,黄震深刻解析了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特征和路径。

      “我国88%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化石能源利用过程,碳中和的关键是能源绿色转型。面向碳中和的能源绿色转型,绝不仅仅是能源问题,也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的问题。要循序渐进,先立后破,要以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主导,科技作为战略驱动,市场作为重要支撑,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的决策。”黄震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碳中和的关键是能源绿色转型

    黄震总结了能源绿色转型的四大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具有变革性和颠覆性的能源转型。

      2020年,我国化石能源占到整个能源结构的85%,非化石能源只占15%。到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化石能源占比会从现在的85%下降到15%以下,而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包括核电会增长到85%以上,这是非常颠覆性的变化。现在的能源体系基于对化石能源的利用,包括整个电力系统是以火电为主体的,能源绿色转型是要构建一个新能源为主体的全新能源体系。

      黄震认为,当今能源绿色转型的核心是从现在的基于地下自然禀赋的能源开发利用,走向基于技术创新的新能源开发利用。

      第二个特征,是政策与法律法规主导的能源转型。

      人类历史上的若干次能源转型,从薪柴为主到煤炭为主、油气为主的能源时代,都是由伟大的科技发明主导的。当今空前的能源转型,引领人类走向新能源为主体的零碳时代,是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高度共识主导的。从全球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主导下,从1997年《京都协定书》到2015《巴黎协定》再到2021年《格拉斯哥气候协议》,减排温室气体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高度共识。全球已有136个国家已宣布2050前后实现零碳或碳中和。从国内看,我国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1+N”政策体系。可以说,这是一个政策和法律法规主导的前所未有的能源转型。

      第三个特征,科技驱动的能源转型。

      能源绿色转型,紧紧依靠系列颠覆性、变革性能源科技突破作为战略驱动,据IEA报告,到2050年全球几乎一半的减排量依赖于目前尚处于示范或原型阶段的新技术。要加大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再电气化,可再生燃料、储能和碳捕集与利用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实现变革性能源科技系列突破,要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

      黄震透露,上海交大研究团队正在研发用绿电制取氢、氨和合成燃料技术,以支撑未来数千万吨级合成燃料的制备。有望使交通和工业燃料独立于化石能源,实现燃料净零碳排放,可为国家能源绿色转型与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第四个特征,是市场支撑的能源转型。

      首先要发挥绿色金融在能源绿色转型中赋能和支撑作用。能源的绿色转型需要一个大规模、低成本、长期资金支持的金融市场。近年来,气候投融资、ESG蓬勃发展,包括碳信用、碳信贷、碳保险、碳债券、碳基金、碳期货应运而生。这种史无前例的绿色能源投资,将推动全球经济包括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二是用好碳市场这一实现双碳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碳市场和碳交易,对碳减排给予了明确的价格信号,必然会大幅度提升对低碳、零碳技术研发的需求,由此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进步,促进企业的碳减排。最终,通过碳市场、碳配额、碳税,提高化石能源环境成本,让排碳成本越来越高,减碳的收益越来越大,绿色溢价越来越小。

      第三是用好能源市场这一无形之手,其中最重要的是电力市场,包括能量市场、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补偿机制等。要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让电力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供需及碳减排成本,充分反应电力稀缺性与绿色性。激励发电侧清洁能源投资和建设,用户侧挖掘灵活性潜力。

      黄震说,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动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助力绿色转型。


    文章

    来源

    第一财经

    整理:智慧双碳研究院


    >>2023煤炭深加工与新能源产业耦合发展大会延期至9月与哈密2023“能源之问”联办合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碳中和的关键是能源绿色转型


  • 创新点


    1.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对能源工业的影响,阐述了利用国际市场油气资源的不确定性、国内能源需求刚性增长以及煤炭兜底和绿色低碳开发等特征,并进一步强调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未来煤炭工业的新业态,减损开采、绿色低碳利用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2.分析了达峰前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及煤炭能源地位的变化特点和煤炭作为战略矿产资源的主要用途,提出了煤炭开始由“主体能源”的兜底保障地位向“支撑性能源”保障地位转变路径。
    3.总结分析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特征、能源安全发展战略及煤炭开发减损技术等特点,提出了CO2地质封存和煤炭与新能源互补发展等煤炭绿色低碳创新开发技术。

    王双明院士:“双碳”目标下煤炭能源地位变化与绿色低碳开发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双碳”目标下煤炭能源地位变化与绿色低碳开发

    作者:王双明1,2,3,申艳军1,2,3,宋世杰1,2,3,刘 浪2,4,顾霖骏2,3,魏江波2,3
    单位:1. 西安科技大学 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重点实验室;2. 西安科技大学 煤炭绿色开采地质研究院;3. 西安科技大学 地质与环境学院;4. 西安科技大学 能源学院
    研究背景
     RESEARCH  BACKGROUND 
    严格控制CO2排放量以最大限度降低温室气体输出,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性选择。我国也于2020 年提出了“力争于 2030 年前 CO2 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以下称:“双碳”目标)。与此同时,为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必须以国家能源安全与稳定供应为前提,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稳步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的碳达峰行动策略。2021−12−08—10 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2022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通过替代压减低效燃煤消费、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夯实能源安全供应基石,提升能源系统转型韧性”。因此,以国家能源安全与稳定供应为前提,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逐步实现已成为能源工业可持续化发展的根本遵循。
    受我国“缺油、少气、相对富煤”能源资源禀赋制约,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长期大于 50%,2021 年仍高达 56%,煤炭作为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地位短期不会发生改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但同时煤炭资源开采利用必然产生采动损害和碳排放。据《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2 版) 显示,2021 年我国 CO2排放量突破100 亿 t,其中,约 80% 来自煤炭的消费产出。因此,如何适应“绿色低碳”这一能源发展大势,确保煤炭在国家能源安全兜底地位同时,实现绿色开采、低碳利用,已成为新时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重大技术难题。
    近年来,国内相关学者立足于煤炭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兜底保障地位,把脉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低碳化及煤炭资源清洁利用等领域发展现状及趋势,对“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的技术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及实现途径等作出科学研判。其中,在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思路方面,彭苏萍等指出强化绿色煤炭资源保障是“煤炭资源强国”战略重要组成之一,亟需构建绿色煤炭资源精准开发利用模式,提出以“煤矿开采−覆岩结构−地下水−开采沉陷−地表生态”为脉络,构建信息化系统和环境与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实现产业链重构与生态修复;谢和平等提出了持续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增强自给能力等能源优化发展思路,并指出“碳中和”目标实现后煤炭能源在电力调峰、碳质还原剂及能源安全等领域仍大有作为;戴厚良等提出我国能源转型应实施“三步走”战略,即先减煤控油增气,再加快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最后全面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在煤炭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方面,王国法、张铁岗等基于“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需求变化及发展格局,指出智能化创新技术是引领煤炭低碳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新能源与化石能源耦合发展是保障未来我国能源稳定供给的必由之路;谢克昌提出煤炭行业未来应该坚持燃料和原料并重发展,积极创新 CO高效原料化和工质化利用技术,从终端破解煤化工产业碳排放难题;康红普等提出双碳背景下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应该在提效减碳、淘汰落后和平衡产需的基础上,大力支持煤炭与其他能源深度耦合发展,形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模式;武强等按照“对象−目标−技术−模式”的系统化思维,提出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发展模式,认为这模式是实现“碳中和”背景下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袁亮等基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煤及共伴生资源精准协同开发理论与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碳中和科学发展理论与技术 4 个方面的未来创新发展方向;并立足于“双碳”目标下促进废弃矿井资源精准开发利用技术工程需求,提出了废弃矿井绿色低碳多能互补体系技术框架,指明了创新多能互补技术体系、CO2 工程封存与生态碳汇、分布式智能电网建设等未来发展方向。笔者团队针对“双碳”目标背景下推进煤炭智能绿色开发,弥补油气不足等新要求,研究提出了西部地区富油煤开发利用的基本理念与技术构想;基于煤炭生产利用低碳化发展及探索大规模、低成本 CO2 封存技术的迫切需要,论述了利用开采扰动空间 (煤炭开采、地下气化及原位热解后形成的空间) 实现 CO2 地下高效封存的技术途径及必备地质条件。
    当前国际形势呈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纪疫情和俄乌冲突交织叠加”的复杂局面,全球能源格局不确定、不稳定性加剧,能源供应链受到冲击,我国能源安全风险增加。因此,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纵深演进背景下,如何确保我国能源体系安全平稳转型,加快推进煤炭工业朝绿色低碳化方向发展,是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重要命题。据此,笔者在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对能源工业影响的基础上,着力探究“双碳”目标下煤炭能源地位的变化特点,分析煤炭工业绿色低碳面临的技术挑战。在此基础上,笔者从煤炭减损开采、采空区 CO2 地质封存、煤矿区新能源开发利用 3 个维度,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煤炭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思路,以期推动煤炭工业高质量、绿色低碳化发展,助力我国“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摘要
     ABSTRACT
    在发挥煤炭能源安全供给兜底作用的同时,实现煤炭资源绿色安全开采、清洁低碳利用,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重要命题。分析了国际发展环境变化对我国利用国际市场油气资源的影响,研究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能源供给的刚性需求,立足于现阶段我国煤为主体的能源开发利用现状,遵循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提出了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煤炭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及路径。
    ① 我国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 70% 和 40%,油气战略储备不足,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利用国际市场油气资源的不确定性增加,国家能源安全外部风险有所增加。②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带动能源需求刚性增长,在新能源目前难以安全有效替代化石能源的情况下,化石能源的主体能源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③ 对标“双碳”目标,“达峰前”煤炭消费占比呈现持续下降态势,消费总量将迎来拐点。而“达峰后”煤炭主体能源地位将弱化,但战略性矿产资源和煤基原料作用会进一步凸显。④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煤为主体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煤炭将继续承担能源安全供给兜底的重大使命,进一步发挥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原料作用。
    但煤炭的高碳资源属性决定了煤炭开发利用将面临保供和减碳的双重压力。因此,科学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的重大需求,必须立足现阶段我国煤为主体、新能源为补充的能源生产和供给特点,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为根本遵循,加大煤炭减损开采与生态碳汇、深部煤层与煤炭采空区 CO2 地质封存和煤矿区新能源协同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力度,用技术创新支撑“双碳”目标下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
    部分图片



    王双明院士:“双碳”目标下煤炭能源地位变化与绿色低碳开发

     1    1953—2021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及在一次消费能源中占比


    王双明院士:“双碳”目标下煤炭能源地位变化与绿色低碳开发

     2    2000—2021年全国能源消费趋势及结构


    王双明院士:“双碳”目标下煤炭能源地位变化与绿色低碳开发

     3    2012—2021年中国发电与用电趋势


    王双明院士:“双碳”目标下煤炭能源地位变化与绿色低碳开发

     4    我国203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预测


    王双明院士:“双碳”目标下煤炭能源地位变化与绿色低碳开发

     5    地表生态系统与地下水埋深关系(以生态水位为参考系)


    王双明院士:“双碳”目标下煤炭能源地位变化与绿色低碳开发

     6    采动隔水性变化分区(以榆神府矿区为例)


    王双明院士:“双碳”目标下煤炭能源地位变化与绿色低碳开发

     7    窑街煤矿CO2天然赋存区地质条件


    王双明院士:“双碳”目标下煤炭能源地位变化与绿色低碳开发

     8    煤层扰动空间CO2 封存地质要素


    王双明院士:“双碳”目标下煤炭能源地位变化与绿色低碳开发

     9    煤层采空区碎裂岩体CO2封存技术示意


    王双明院士:“双碳”目标下煤炭能源地位变化与绿色低碳开发

     10    煤矿区煤炭与新能源协同开发框架示意


    作者简介


    王双明院士:“双碳”目标下煤炭能源地位变化与绿色低碳开发


    王双明,男,1955521日生,陕西岐山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陕西省煤炭学会理事长、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科技大学煤炭绿色开采地质研究院院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4部。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

    煤炭资源与地质勘查、煤矿区环境保护、煤炭绿色开采地质保障


    主要成果

    致力于鄂尔多斯盆地煤炭地质勘查与矿区地质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30多年,在找煤、勘探、采煤保水三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性地质成果。找煤取得重大发现。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总体分布特征和赋存规律,发现了环带状聚煤规律,查明了全盆地煤炭资源总量,为煤炭工业战略西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资源保障。探煤取得重大突破。根据煤层地球物理特点,集成地震、磁法和钻探技术优势,建立了煤田综合勘查技术体系,勘查周期短,成本低,精度高,将煤炭地质勘查引领到了高效高精度勘查新阶段。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重要创新。揭示了煤炭开采对地表生态和地下水的损害机理,发现了地表生态系统与地下水水位的依存关系,提出了以生态水位保护为核心的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新技术,为煤炭绿色开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来源:

    王双明,申艳军,宋世杰,等. “双碳”目标下煤炭能源地位变化与绿色低碳开发[J]. 煤炭学报,2023,48(7):2599−2612.




  • 康红普院士:进一步加强煤炭绿色低碳技术攻关 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利用

    康红普院士:进一步加强煤炭绿色低碳技术攻关 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利用

    https://v.qq.com/x/page/z35224eedey.html

技术装备 / TECHNOLOGY
兰炭废水介绍兰炭废水又称半焦废水 ,是指低变质煤(不粘煤、弱粘煤、长焰煤)在中低温干馏(约450~650℃)过程以及煤气...
近日,从陕煤集团榆林化学热解启动工程项目部传来捷报,榆林化学120万吨/年粉煤热解示范装置自2023年7月19日装置再次...
//// ————————————————————————    天津市创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兰炭废水...
兰炭技术委员会 / orchid carbon technical committee
  • 发布时间: 2018 - 12 - 25
    张旭辉,男,1976年生,2008年6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电子专业,博士,高级工程师,北京国电富通公司技术开发部技术总监,主要研究方向为低阶煤分质综合洁净利用技术,申请专利2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参与了国家863课题“污泥掺混制备生物质燃料技术装备及应用”、 “碎煤加压气化废水处理与回收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热解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及碎煤热解工程化应用”以及国网公司、国家科技部、北京市、丰台区等科研课题20余项,曾获国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南瑞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咨询热线:
  • 发布时间: 2018 - 12 - 18
    主要从事煤化工领域的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和应用研究;兰炭洁净生产与污染防控的技术研究和设备的研发。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陕西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项,教育厅自然科学计划1项,教育厅产业化培育项目1项,榆林市科技局项目4项,榆林学院项目2项。荣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论文奖三等奖1项,榆林青年科技奖,榆林市自然科学论文奖2项,获榆林学院师德先进奖,榆林学院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2010年竞聘为西安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合作硕士研究生导师;榆林市“三区”服务员;2014年被评为榆林市特殊贡献专家。2018年获榆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咨询热线:
  • 发布时间: 2018 - 12 - 07
    郑承煜,男,国家生态环境部环评中心特邀VOCs治理技术授课专家,国家生态环境部G20峰会大气污染治理特邀专家,国家生态环境部专家库专家,中组部“国家引才目录”资源环境生态组特邀专家,中组部“千人计划”PM2.5特别防治小组特邀专家,中国石化行业VOCs治理技术专业组组长、中国煤化工VOCs治理技术中心主任,中科院特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环保产业研究院大气污染防治研究所所长、教授,被授予“中国石化行业VOCs治理技术领军人物”。
    咨询热线:
  • 发布时间: 2018 - 12 - 07
    徐秀丽,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读博士研究生,兼任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焦炭煤资源专业委员会执行副主任。鞍山市“五一劳动奖章”、“十大杰出女职工”等荣誉称号获得者,中钢集团青年专家。一直从事低阶煤干馏和气化工艺研究。其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完成的课题“兰炭、提质煤在炼铁领域应用技术与开发”,2016年获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技奖”一等奖;“神木兰炭(粉状半焦)制备大块铸造型焦的研究”获得榆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神木兰炭(半焦)与捣固焦配合用于高炉炼铁的研究”获得榆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编制冶金百科全书(第三版)词条“焦炭”、“兰炭”。
    咨询热线:
  • 发布时间: 2018 - 12 - 07
    宫百战,陕西汇华联科煤业研究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1992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专业,1992年就职于骊山微电子公司从事信息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先后就陕西的无线,高频技术推广和应用做出相应的业绩,先后施工于陕西人行,部分公安系统等无线电台的建设,1995年获工程师职称,1996年进入工业自动化行业就系统通讯工作,先后参与略钢,陕西东岭集团60万吨捣鼓焦,以及ISP技术铅锌冶炼的工业自动化的项目经理,08年先后参与陕西恒源煤化工有限公司的半焦,以及新疆圣雄能源的80万吨半焦成套自控系统的设计与现场调试工作,并根据现场的生产工艺进行现场改进不合理项,其中包括半焦集气管压力的调节新工艺的制定。并参与陕西安监局关于半焦行业的设计安全专篇的评审工作。2012年创办公司并兼任陕西汇华联科煤业研究设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工作积极进取,除专业及理论学习外也学习了其他相关文化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质量意识和综合管理能力,通过对自动化知识的掌握和质量工程技术质量管理的理解,强化了公司基层管理和过程管理,以客户为关注焦点,努力为客户提供优质的自动化配置方案,期间完成了从最小的几十个点位到上千个点位的设计配套方案,工作获得了客户及公司的赞誉。
    咨询热线:
  • 发布时间: 2018 - 12 - 05
    高武军,男,汉族,1952年6月生,陕西省白水县人。现任西安三瑞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1977年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原名:武汉钢铁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7年—1990年在陕西省焦化厂任车间主任、技术员、科研实验组长;1990年—2012年任陕西省冶金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副院长;2012年—2016年任陕西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顾问。煤化工专家,专业从事煤化工(焦化、兰炭)技术研究及开发; 洁净煤技术发展研究,中国能源发展及重点洁净煤技术产业化研究。
    咨询热线:
  • 发布时间: 2018 - 12 - 04
    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南京工大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顾问徐炎华博士,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国家煤化工专家组成员、国家资源环境领域“863”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化环境首席科学家、江苏省政府“化治办”、“应急办”专家组成员、江苏省太湖治理咨询专家、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咨询顾问、江北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咨询顾问、等。兼任“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煤炭清洁转化节水减排工程实验室”主任、环保部“化工园区环境污染整治”培训基地负责人、“江苏省化工污染控制与事故应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江苏省工业节水减排重点实验室”主任、 “江苏省环境保护工业VOCs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江苏省化工环保新材料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炎华教授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废气治理、固废资源化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在化工废水强化处理与回用、有毒恶臭气体污染控制、工业固废综合处置与资源化等方面拥有一批先进的技术成果。相关技术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9项(其中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多项。带领团队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典型沿江化工区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合成水中低碳含氧有...
    咨询热线:
  • 发布时间: 2018 - 12 - 04
    李挺,男,广东湛江人,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陕西方圆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西安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技术顾问。工作经历:曾在本溪钢铁公司、鞍山焦化耐火材料设计院、西北耐火材料厂、陕西省冶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工作,从事科研、工程设计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亲自主持煤化工工程设计项目二十余项,科技攻关、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创新项目多项,著作一部,发表论文十余篇,包括参加法国钢铁学术交流年会论文。主要获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引进技术消化二等奖各一项。陕西省工程设计优秀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2000年被评为跨世纪陕西科技界十大新闻人物。
    咨询热线:
  • 发布时间: 2018 - 12 - 04
    康生武,男,汉族,1977年2月出生,籍贯甘肃武威,1998年3月参加工作,201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本科学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法学专业),现任第十三师淖毛湖农场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2013年、2014年分别被十三师评为第四届亚欧博览会先进个人;2015年被淖毛湖农场评为优秀工作者;2015年被十三师评为绿洲博览会先进个人;2015年被十三师评为十三师服务企业先进个人。
    咨询热线:
  • 发布时间: 2018 - 12 - 04
    方梦祥, 1965年出生与浙江台州, 1985年7月浙江大学热物理工程学系本科毕业,1991年7月获浙江大学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1991年在浙江大学能源系工作, 1998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在荷兰Delft技术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为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煤和生物质燃烧与气化,CO2控制等。主持负责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项目、国家973课题、国际合作项目及企业横向委托等四十余项科研项目。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拥有发明专利1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200余篇, 其中SCI,EI收录62篇,还合作完成了三本专著的编写工作。由于其突出的业绩, 方梦祥同志先后获得浙江省 “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浙江省第七届青少年英才奖二等奖、浙江大学“亿利达优秀教师奖”、“第四届浙大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
    咨询热线:
  • 发布时间: 2018 - 12 - 04
    通过多年的探索,先后在实验室和中试装置上,针对循环流化床热解气化的工艺路线,完成了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开发工作,各项技术参数指标均获得了实质性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多项工程示范。完成了国内首台循环流化床常压气化炉的设计、调试和运行,并在此基础上主持完成了15000 Nm3/h~80000 Nm3/h系列容量的循环流化床常压气化炉的开发工程示范;完成了国内首台千吨级循环流化床加压煤气化气化炉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开发,并成功运用与中小合成氨企业的气源改造工程;完成了国内首台10万吨/年循环流化床煤热解提油工业试验装置的设计、建设、调试和试验,开发了60万吨/年规模的技术包。主持研发的25000 Nm3/h热煤气直供的循环流化床常压气化技术、400000 Nm3/h循环流化床常压煤气化技术和10万吨/年循环流化床热解提油技术分别于2015年、2016年先后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走向产业化”被评为“中科院2016年度科技成果转化亮点工作”。
    咨询热线:
  • 发布时间: 2018 - 12 - 04
    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兰炭技术委员会”委员杨文彪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焦化专业);          1.1965年8月参加工作、在首钢焦化厂历任技术员、车间副主任、厂生产科长、厂长助理、副厂长、厂长、首钢公司总调度室主持工作副处长等;2.2001年11月与2005年10月第三届、第四届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上选为秘书长,2011年11月因超届聘为第五届协会常务副秘书长,2013年1月第六届协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2018年1月第七届协会专家委员会顾问。3.2009年11月中国煤炭学会煤化工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4.2009年12月国家环保部首届应急专家组成员、任期五年。5.2010年5月首届国家煤化工是技术标准委员会委员、国家标准委员会炼焦技术分委员会副主任、任期五年。6.2016年6月被聘为北京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促进会专家。7.2018年6月兰炭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炼焦行业准入条件的制修订、行业发展规划的制订,企业重大项目的审查评定,组织推进炼焦行业的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国际技术交流工作等的开展,对煤炭高效利用和煤气煤资源性开发(炼焦煤气制甲醇、天然气、乙二醇),兰炭(半焦)技术的推进、煤焦油加工利用及环境治理等,做出一定贡献。
    咨询热线:
  • 发布时间: 2018 - 12 - 04
    李术元,男,汉族,1959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1982年华东石油学院炼制系本科毕业,1985年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教学方面,担任本科生主干课程“化学反应工程(I)”和研究生学位课“化学反应工程(II)”的教学工作。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石油化学和固体燃料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过多项国家重大专项、国家“973”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多项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科研课题,在新能源化学(油页岩、煤、油砂)、石油成因化学、油页岩、煤和油砂热解机理、热解动力学、页岩油及煤焦油化学性质、页岩油和煤焦油加氢生产轻质油品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译著1部,获发明专利10多项。2000年赴美国Oklahoma大学进修一年。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多次作大会邀请报告。目前担任煤炭加工利用协会油页岩分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美国油页岩学会会员、国际杂志“Oil Shale”编委、国际杂志“Carbon Resources Conversion”编委、国内杂志“天然气化工”编委。2012年当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咨询热线:
  • 发布时间: 2018 - 12 - 04
    盖恒军 教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先后在南昌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工作和访学,现为青岛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煤化工》期刊编委、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兰炭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保护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化工分离过程的开发、优化及化工节能减排、污染物资源化等领域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山西省煤基重点攻关项目等政府资助项目及大唐国际、神华煤制油、中煤能源、国电集团、浙能集团、云南煤化工集团、新奥能源、京博石化、苏新能源(徐矿集团)等近二十项重大企业委托项目,在Chemica Engineering Journal、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化工学报、高校化工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30件,授权近18件,多数已经被应用推广,开发的高浓废水酚氨回收技术已建成装置处理规模达8000万吨/年
    咨询热线:
  • 发布时间: 2018 - 12 - 04
    陕西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焦化燃气工程设计室主任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兰炭技术委员会”委员赵 杰,高级工程师,先后主持完成四十余项兰炭工程的设计及管理工作。配合国家焦化行业结构调整和各级政府关于兰炭产业治理整顿的要求,对兰炭生产技术进行提升和改进,并不断优化生产过程中安全、环保、节能等技术,研发设计的内热式直立炭化炉在全国推广使用上百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并积极投身于研发内热式直立炭化炉大型化技术和小粒煤及粉煤干馏技术,对低阶煤的高效利用转化、兰炭产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获国家授权专利12项,国内核心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篇。荣获西安市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贰等奖、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三等奖各1项。荣获陕西省第十五次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1项、陕西省第十八次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1项、陕西省第十八次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1项;陕西省工程咨询优秀三等奖1项。多次荣获陕西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先进个人称号;荣获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青年科技创新奖;荣获“陕西科技系统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咨询热线:
  • 发布时间: 2018 - 12 - 04
    长期从事煤炭深加工利用与化学转化,专注于低阶煤提质,煤炭热解及清洁利用。负责完成了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 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北京市科技计划国家实验室重大专项课题及内蒙古科技厅“草原英才计划”课题等。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学术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Carbon resources conversion (CRC)编委,《天然气化工-C1 化学与化工》编委;“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煤炭行业(煤化工领域)科技专家。
    咨询热线:
  • 发布时间: 2018 - 12 - 04
    王利斌,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煤化工分院,博士,研究员,总工程师;近四十年来一直从事煤化工研究及工程产业化等工作,尤其是在煤的中低温热解、焦化、热压型煤和气化等领域;先后负责主持和参与的煤热解主要科研课题有:国家863项目《低阶煤内热式滚动床清洁热解提油新技术研发》;‚国家863项目《低温热解煤焦油加工新工艺技术研发》;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低阶煤在热解过程中的粉化机理及其工业应用研究》等十余项,获国家多项科技成果奖;现任煤科院研究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外聘研究生导师,中国炼焦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煤化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炼焦化学分技术委员会委员。
    咨询热线:
品牌推广 / Brand promotion 更多
添加时间: 2018 - 09 - 26
浏览次数: 130
企业简介:内蒙古正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煤电煤化企业,是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战略合作单位;是中国兰炭标准制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公司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金6亿元,项目规划投资人民币45.38亿元,是鄂尔多斯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公司依据中央“加强煤的清洁高效综合利用、煤转天然气、煤制重要化学品技术开发”的总体规划,依托鄂尔多斯丰富的煤炭资源,对当地低阶长焰煤进行高效热解、梯级分质利用,规划年处理原煤1500万吨。对经过洗选的600万吨块煤采用内热式直立炉进行热解,生产焦油、煤气和半焦产品;对洗选后的720万吨粉煤采用中科院开发的粉煤固体热载体快速热解技术,并结合国家重点开发项目“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CFB)多联供发电技术”,生产油、气、电、烃等清洁能源产品。正能集团煤炭分质分级综合利用项目是我国目前已建成的低阶煤分质分级利用项目中单企最大的项目。其中年产360万吨兰炭、2.4万吨镁合金压铸件、5.5万吨高品质镁合金、4*2.5万KW硅铁厂、5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2*25MW废气余热发电机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是行业里为数不多的实现全产业链循环的企业,所产生的副产品高效利用,解决了兰炭生产过程中的干馏尾气问题,中国科学院评价为具有技术创新和行业工程示范作用,董事长李玉奎被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  公司生产经营动态:1、基本概况,包括公司类型(是否有限公司)、经济性质(国有或民营)、员工人数、注册资金、主营产品、经营方式(批发或零售)。正能集团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属于民营企业,注册资金6亿元人民币,在职员工750人左右,主营产品兰炭、煤气、沫煤、硅铁、镁锭、型煤、烧烤炭、煤焦油、电力等生产与销售。   2、生产经营,包括资产规模(资产总计)、主营业务、市场区域、近几年平均销售收入、盈利或亏损。 3、发展方向,包括下一步...
添加时间: 2018 - 09 - 26
浏览次数: 84
陕西昊田集团创立于2007年,是一家致力煤焦电化综合开发的技术创新型民营企业集团。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拥有总资产50多亿元,职工3600多人。集团下辖矿业、煤电、镁业、商贸、物流、置业、文物等子公司,是府谷县民营企业纳税大户、榆林市非公经济综合实力五十强企业。2007年,按照陕西省煤炭资源整合方案,集团成为府谷县煤炭资源整合主体之一,参与整合的四处煤矿现已全部完成技改,年产原煤达400余万吨;同时,为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政策,实现煤炭资源就地转化,投资22亿元在府谷县万家墩工业园区建成180万吨/年兰炭综合利用项目。目前,公司已进入国家工信部兰炭产业目录企业名单,被评为陕西省环保型兰炭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官网链接:http://www.sxht.cc/
添加时间: 2018 - 09 - 26
浏览次数: 82
陕西天宇镁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兰炭生产为基础产业,镁及镁合金生产为主导产业,并涉足冶金化工、物流开发、电子商务、酒店经营等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型循环经济企业集团。公司组建于1994年10月,注册资金7亿元人民币,在册员工1500余人。集团独资生产基地内建成投产的项目有:年产50000吨金属镁生产线;年产10000吨镁合金锭生产线;年产5000吨镁合金压铸件生产线;年产120万吨洗选煤生产线;年产120万吨兰炭生产线;年产5000万块镁渣免烧砖生产线;年产18000只还原罐生产线。天宇金属镁生产线在2009年就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对外,天宇积极参与县内各类大型项目的建设,投资参与了“陕西省镁业集团、府谷清水川镁节能多联产项目、府谷野芦沟物流园区、府谷崇塔物流园区、大唐集团府谷煤电一体化、华能集团府谷煤电一体化”等项目。天宇还是一家在国内镁行业中为数不多的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金属镁生产企业。公司镁产品远销欧洲、日本、韩国、印度、中东等国际市场。曾于2016年被国际专业评级机构评选为“全球五大顶级原镁供应商”之一。多年以来,天宇镁业始终保持着“踏实、稳重”的一贯风格,秉承“求真、创新、务实”的企业精神,一如既往地向国内外客户提供质量稳定的各类产品,与业内人士一起共迎“镁”好未来!官网链接:http://www.tianyumg.com/
添加时间: 2018 - 09 - 26
浏览次数: 93
企业简介:神木市三江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集科、工、贸为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致力于煤干馏技术的研究与成果推广。开发的SJ低温干馏工艺技术及装备,累计取得58项专利授权,在陕北、内蒙、新疆、青海等省区广泛推广,并出口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不丹王国。自主研发的“洁净兰炭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成套技术及装备”获得榆林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1年被评为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公司与中国石油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20多项科研课题,参与完成了《焦化行业准入条件》的修订和国家兰炭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凭借领先的核心技术、优质的工程质量、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公司己成为煤低温干馏工艺及装备研发、设计、施工等方面的领军企业。公司最新科研成果“SJ-Ⅴ型煤低温干馏工艺技术及装备”,应用了38项最新专利,突破了3-30mm小粒煤干馏的技术瓶颈,商业化推广项目“联众公司25万吨/年小粒煤干馏生产线”已于2018年8月5日建成点火,至今稳定运行,兰炭、煤气质量稳定,轻油产率提高了2倍,在安全和环保治理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具备了大型化推广的条件。公司网址:www.smsjmhg.com工程咨询:方先生13399228119   邮箱:603983698@qq.com          刘先生15891122652   邮箱:373596508@qq.com  公司生产经营动态:1、基本概况,包括公司类型(是否有限公司)、经济性质(国有或民营)、员工人数、注册资金、主营产品、经营方式(批发或零售)。神木市三江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现在员工28名,注册资金600万元。主要...
添加时间: 2018 - 09 - 26
浏览次数: 88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木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隶属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其前身是神木市东源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地处资源丰富的神木腹地,柠条塔工业园区,成立于2008年5月,2009年6月正式投产,主要从事兰炭、焦油、面煤生产和销售。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政策,能有效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从2010年开始公司携手与其他三家兰炭企业成功的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重组,并出资组建了洁能发电分公司、电化分公司。四个兰炭分公司相互持股、独立经营,并入股洁能电厂、电化公司。公司现有职工1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人,管理人员30人。公司目前已投资2.1亿元,初步建成年产60万吨的生产线,可以年度深加工原煤120万吨,生产兰炭60万吨、焦油6万吨、煤气6亿m3,精洗面煤60万吨的生产工艺。通过改进生产先进设备,提高生产工艺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环保设施的建设,逐步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洁净化生产。公司能够抓住当地煤炭的优势和政策,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上独立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原煤加工新路子,真正实现企业“调结构、上水平”的目标,并沿着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路子又好又快的发展。2017年公司引进稻盛经营哲学,使公司的管理方式与哲学理念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公司的整体文化,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创造价值,回报社会。在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公司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坚持现代化经营理念,艰苦奋斗,务实前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力争在神木县工业走廊上再增新亮点,为加快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木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东源分公司现任董事长崔凯、总经理高振兴及全体员工欢迎国内外客商惠顾前来考察,合作,携手共创美好未来。公司地址:陕西省神木市柠条塔工业园区联系电话:0912-8025017传真电话:0912-8025035邮箱:dymhgs@163.com官网链接:http:...
添加时间: 2018 - 09 - 26
浏览次数: 99
企业简介:神木市汇能化工有限公司,属于自然人或私营性质企业控股,地处陕蒙交界地神木市大柳塔试验区贾家畔村苏家壕队,距大柳塔试验区约12公里,公司始建于2003年11月22日,其原名为:神木县汇能兰炭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5月为落实国家“上大关小,节能减排”的产业政策,经2009年5月1日股东会议研究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注册资本,并将原公司名称变更为:神木县汇能化工有限公司,在原厂址建设60万吨/年兰炭造气项目,2017年神木撤县设市,公司名称随之变更为:神木市汇能化工有限公司。公司占地约300余亩,注册资金2.8亿元,现有员工200余人,其中大专以上人员约占67%。公司主要生产经营范围:兰炭、焦油、粉煤、煤气发电。我公司已配套12台5万吨/年的兰炭造气炉,项目投资2亿元,该工程2010年9月开始建设,2011年8月投入试运行。因硅酸钠市场低迷,发展乏力,2012年7月,经榆林市发改委备案,我公司对40万吨/年硅酸钠项目进行技改,建设内容为1×30MW兰炭干馏尾气发电。技改项目2012年9月开始建设发电工程,2014年5月9日发电机组并网运行。发电项目总资金1.5亿元,项目资金来源由我公司自筹解决,本项目是煤气综合利用项目,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非常显著的,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兰炭生产采用炉顶加煤炉底排焦的SJ-111空腹直立式低温干馏炭化造气炉。煤气净化采用PDS+栲胶湿法脱硫技术,煤焦油采用蜂窝式电捕焦油器,焦油回收率达99%以上,电厂尾气脱硫采用“双碱法”脱硫,工艺成熟,效果显著,完全符合国家要求。焦化系统及发电系统所产生水全部回收循环利用,废水零排放。公司以热情周到的服务,严格的管理机制,取得了客户的信任,市场的认可,分别于2009年、2010年、2012年度获得了“神木县优秀民营企业”荣誉称号。...
添加时间: 2018 - 09 - 26
浏览次数: 84
西安三瑞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位于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一家专业研发、设计、制造大型回转炉设备,提供粉煤干馏EPC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致力于外热式回转炉装备在各化工领域的推广与应用。主要成熟技术有:外热式回转炉煤炭低温干馏工艺技术、煤基活性炭制备工艺技术、氟化氢/氟化铝制备工艺技术、四氟化硅制备工艺技术等。主要产品有:年处理30万吨粉煤的外热式回转炉低温干馏装备、煤基压块活性炭炭化装备、氟化氢反应炉、硅烷法多晶硅反应炉、污泥煅烧炉、油砂/油泥/油页岩干馏炉共十余种型号和规格的设备。目前拥有100余项专利技术。官网链接:http://www.3r-industry.com/
添加时间: 2018 - 09 - 27
浏览次数: 89
内蒙古万众炜业科技环保股份公司创建于2015年12月30日,是一家集煤化工、清洁型炭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煤炭深加工企业。公司总投资2亿元,下设发电厂和清洁型炭生产基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烧烤炭生产基地。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发起并参与烧烤炭行业标准制定的民营企业,并成立鄂尔多斯市蓝色火宴环保型炭协会,为国家的环保事业做出贡献。公司拥有18年的团队管理经验,先进的科研技术,国内先进的产品自动化生产线,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完备的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赋予产品优良的品质。在产品研发和营销方面,公司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产品经营出口权,正在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主营产品主要有:环保烧烤炭(室内、户外两种)、环保火锅炭、环保壁炉炭、巨能炭7000(烤串专用)、环保民用煤球及配套炉具等,现已具备年产10万吨烧烤炭的能力,产品已出口至海外。万众炜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社会责任的担当。在王进平董事长的号召下,公司创建了鄂尔多斯市万众炜业帮扶救助中心,长期致力于鄂尔多斯市贫困乡村、弱势群体及贫困学生帮扶救助回馈社会的慈善活动,并提出在未来建造希望学校,充分体现了企业的价值取向。我们坚持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全力打造蓝色火宴成为中国环保烧烤炭领军品牌。我公司本着以员工为核心、客户第一的原则,建立健全创新的管理模式,打造一流的卓越团队,树立双赢的长远目标。为实现企业更高价值,公司提出发展人才和客户才是硬道理的观念,为员工提供最好的福利,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咨询热线:400-808-7000联系电话:0477-8124897企业邮箱:wzwy6688@163.com官网地址:http://www.lshyhbt.com/
添加时间: 2018 - 09 - 27
浏览次数: 142
企业概况府谷县亚博兰炭镁电有限公司于2007年11月19日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5000万元,公司位于府谷县老高川镇板墩工业集中区。公司经发改委批准建设总规模98万吨/年兰炭生产线、配套建设原煤洗选装置120万吨/年、3万吨/年活性炭、2万吨/年金属镁、9万吨/年煤焦油、37万吨/年免烧砖、利用焦炉煤气及硅铁烟气余热建设2×15MW(空冷)自备热电机组、2×25000KVA硅铁电炉。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诚信树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抓质量、重信誉”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品牌价值。公司以“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公司”为使命,通过持续的创新与学习,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中国同行业领跑者。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亚博人伟大的中华梦。 企 业 文 化愿景:成为中国同行业领跑者使命: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公司    公司价值观:诚信 责任 关爱 勤学 创新 卓越.官网链接:http://www.yabogroup.cn/
添加时间: 2018 - 10 - 16
浏览次数: 72
企业简介:陕西创源煤电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介陕西创源煤电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于2011年4月18日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8000万元,总投资近5亿元,公司位于神木市西沟上榆树峁工业集中区;2013年7月投产运营,在岗员工200余人;公司主要由60万吨/年兰炭生产及制气车间、160万吨/年洗煤车间和2*30MW发电厂组成。项目总体建设均采用国内最为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制造技术,本着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以煤为基础,将传统能源与新型能源作为基础性主导产业,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资源再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集洗煤、兰炭、发电、焦油等为一体的循环产业,力争将我公司建设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大型能源型企业。同时,我公司将以“质量创品牌,管理出效益”为宗旨,不断进取,精益求精,树立行业旗舰。   公司生产经营动态:1、基本概况,包括公司类型(是否有限公司)、经济性质(国有或民营)、员工人数、注册资金、主营产品、经营方式(批发或零售)。陕西创源煤电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股份制民营企业,于2011年4月18日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8000万元,总投资近5亿元,公司位于神木市西沟上榆树峁工业集中区;2013年7月投产运营,在岗员工200余人;公司主要由60万吨/年兰炭生产及制气车间、160万吨/年洗煤车间和2*30MW发电厂组成。主要经营销售:大料、中料、小料、焦面、面煤、重油、轻油、洗煤等, 2、生产经营,包括资产规模(资产总计)、主营业务、市场区域、近几年平均销售收入、盈利或亏损。 3、发展方向,包括下一步的营销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情况、产品创新情况、开拓市场情况。公司自组建成立以来 , 秉承“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求发展、 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待客户”的企业精神,实行“人才为本,科技领先,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高为目标, ...
添加时间: 2018 - 10 - 18
浏览次数: 82
企业简介:陕西延长石油精原煤化工有限公司(简称:精原煤化工公司)是由陕西延长石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原神木县精原煤化工有限公司基础上,于2011年1月1日并购重组的控股公司。公司占地面积930亩,注册资金22000万元,现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公司位于神木县大柳塔镇乌兰色太工业园区,距神木县50公里,距大柳塔镇10公里,距包茂高速50公里;与郭敏公路毗邻,距燕家塔铁路集装站7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公司现有员工400余人,其中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工程师36名,占总人数9%,员工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大、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数80%,员工素质高、技术力量强。公司设有六部一室两厂,机构精简高效,管理科学规范。公司以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为依托,已建成一座150万吨/年选煤厂、60万吨/年兰炭生产线、2万吨/年镁合金厂,并规划了焦油深加工、发电厂等综合利用产业链项目。150万吨/年选煤项目采用跳汰压滤联合流程,自动化程度高,分选精度高,实现了煤泥厂内回收,洗水闭路循环。60万吨/年兰炭项目采用低温干馏工艺兰炭生产线,并在此基础上作了技术改进,该工艺流程简单、布置紧凑、自动化程度高,DCS集中控制安全可靠、工人劳动强度低。洗后精煤炼焦产率高、质量好、生产成本低、环境效益好,真正达到了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的目的。2万吨/年镁合金项目是公司本着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原则,综合利用焦炉煤气的配套工程。该项目中,公司选择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硅热法炼镁工艺,经煅烧制取煅白、自动配料压球、还原、精炼等流程,同时对排入大气烟气进行脱硫除尘治理,取得了环保效益双丰收的效果。公司各项管理规范科学,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并远销国内十几个省市区,公司以良好的产品质量和信誉赢得广大客户的信赖和支持。特别是陕西延长石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并购重组后,给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公司焕发勃勃生机并得到...
添加时间: 2020 - 10 - 10
浏览次数: 15
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6号
邮编:100013
煤炭深加工现代煤化工
兰炭分会
关键词:兰炭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煤化工 煤炭综合利用 煤炭转化
Copyright ©2018 - 2023  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兰炭分会  北京泛地能源咨询中心
电话:010-64284069
网站广告联系QQ号:540425407
网站投稿邮箱:540425407@qq.com
进入手机网站